金鐘58/郭台銘吹皺金鐘春水 金鐘獎給我們上的一課

賴佩霞在「人選之人-造浪者」中飾演黨主席兼總統參選人。圖/公視提供
聯合報 記者楊起鳳/特稿

無黨籍總統候選人郭台銘選擇在金鐘獎公布的當天宣布副手是「人選之人—造浪者」的賴佩霞,他這一行銷高招確實炒熱金鐘獎,讓只懂政治的人也關心了台灣戲劇,證明好戲也要有好影響力與議題才能持續發酵。

挺過疫情後,台灣創作力爆發,但真正能登上OTT平台並引起效益的劇種並不多,去年「模仿犯」和「人選之人」算是箇中翹楚,而在今年金鐘獎果然大豐收。「模仿犯」今年是大贏家,總共入圍17項之多,而報名迷你劇集的「人選之人」則入圍14項,同樣很驚人,但仔細看這兩部劇有一共同點,就是同樣提高製作規模,更懂得利用台灣元素增加討論議題。

以「模仿犯」來說,已有日本作家宮部美幸的推理小說做基底,然後加入台灣自己的元素,在製作初期就已經先配好7國語言向外輸出,不論收音和後製都以好萊塢的規格進行,利用原先小說知名度,一播出就在Netflix排行榜上蟬聯冠軍數周之久,話題討論自不在話下。「人選之人」產生的社會效應更是無遠弗屆,從政治圈的#MeToo話題發酵到後來劇中人參選,簡直已經成了全民話題,也難怪連郭台銘也看準利用戲劇行銷方式增加選舉亮點,副手找上「人選之人」。

其實翻開這一次入圍作品,包括「台灣犯罪故事」、「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我願意」、「牛車來去」等,都是利用台灣現有IP加以改編,發揮想像力和原創力拍出屬於自己在地的故事,或許台灣還拍不出像韓國那種大製作的「Moving 異能」,但利用現有資源多面向的發揮,不管是改編還是自己的創作,能走進人心產生效益的就是好作品,不只內容,議題與社會影響力同樣重要,相信也是這一屆金鐘獎想給大家的啟示。

人選之人 金鐘獎 模仿犯 賴佩霞 台灣犯罪故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