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敬驊「話太少」被當怪咖 27歲學會放過自己

曾敬驊從小是大家眼中的怪胎。圖/Bella儂儂雜誌提供 服飾/ Bottega Veneta、Chaumet提供
聯合報 記者陳慧貞/即時報導

曾敬驊向來是演藝圈中的神秘客,平時社群久久更新一次,有作品才偶爾露臉登上媒體版面,享受在自己世界裡、保有神秘特質。最近他接受時尚雜誌訪問,拋開戲劇、演員的角色,讓人看見另一個角度的「曾敬驊」。

曾敬驊2019年憑電影「返校」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去年以「不良執念清除師」角逐金鐘戲劇節目男主角獎,演技備受肯定,他的人生某部分算是在劇組裡長大,而成為公眾人物的這些年,該選擇忠於自我,還是迎合大眾的想法,成了他在表演以外的功課。他說,剛拍戲時,因一心想演好角色,過於專注的同時,少了與別人的互動,「我的話又少,久了就會變成別人眼中的怪咖」,而現在27歲的他,在經歷鑽牛角尖的階段後,「與其花時間苛責自己,不如先放下,往前看。」選擇給自己多一點空間,饒過自己,盡情地享受表演。

前陣子,曾敬驊趁空檔回了一趟老家宜蘭,並與國中同學敘舊。透過和老朋友的談話,才知自己從小就是大家眼中的怪胎,無論在管樂隊、游泳隊,在享受榮耀和眾人打成一片的熱血過程中,卻也經常不按牌理出牌,做出讓人難以理解的決定,但最近他慢慢找到讓大家認識自己的方式,「只有把自己坦誠交出去,別人才會真正的瞭解你。」

曾敬驊每一步走得謹慎、充滿自信。圖/Bella儂儂雜誌提供 服飾/Loewe提供
圖/Bella儂儂雜誌提供 服飾/ Loewe、Chaumet提供

電影「疫起」雖是2年多前的片子,關於「失去」,曾敬驊有新體悟,認為所謂「失去」其實是從形體變成一種能量的方式,不管錯失一次入圍,還是少了一次試鏡機會,人事物的流動,都是一種「失去」,而在獲得之餘,同時也在道別,他說:「我怕失去情緒、失去自我,但我相信,當你想念這個形體的話,那個能量就會在。」

曾敬驊 返校 金馬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