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網路不發達,當一個報社娛樂記者,寫完稿子出手,收拾包包下班,你不會知道,今天寫的哪一個藝人文章閱讀量有多少,工作很單向,沒有反饋。而藝人在報上新聞版面大小,則取決於受訪的藝人大牌與否,至於大不大牌?則是長官憑藝人的作品、討論度,很粗略、很主觀做出判斷。
很多年後,有了網路,有了「點閱率」這東西,才知道以前的長官根本是矇著眼在吃大餐,你覺得大牌的,不一定大牌,你覺得沒人討論的,其實很多人在看。
有一次,一個既實力又偶像的歌手發片,同事發稿,沒想到隔天的點閱率竟然才7百多,這是我首次吃驚,這歌手已唱進國際,甚至演了電影,在報紙版面上無論如何不是頭題,就是主照,沒想到數字竟稀落至此。然後前一陣子,我採訪了一個大牌主持人,說了很多心事,新聞出來後藝人在臉書上分享,公司在社群媒體上也推銷,結果隔天點閱率出來更讓人跌下凳子,竟然只有2百多人點閱,一周後我忍不住再看一次,結果增加到3百多人。
這什麼狀況?舉例來說,很多電視台發來的節目播出稿,點閱率動輒數千,有些甚至沒什麼知名度的綜藝咖只是在談話性節目裡聊了感情八卦,點閱率就會破萬,當然更精彩的新聞人物,例如最近爆發離婚、家變、欠債、爛賭、沾毒、上警局的話題新聞,則以數10萬計或上百萬都有。而我們過去以為的大牌,在報上會給大版面的咖,說了比較深度的內心想法,竟然無人聞問。
點閱數字成了照妖鏡,照出水退之後到底誰沒穿褲子。
數字雖然殘酷,在紙本報上還是得讓那些沒點閱率的大咖做大版面,為什麼?因為大牌,做出來的畫面才會好看,這又扯到美感、構圖之類的層面問題,但這裡要告訴你的是,在報上被大作的新聞,其實不一定真有人關心,兩邊並不對等,所以我慢慢學會不再追求大牌,改去挖一些小故事,真正有故事的藝人,比大牌還能撐大數字。
而不同的藝人,在不同的媒體獲得的點閱率也不相同,例如前幾年,一家網路媒體動不動就寫郭彥均,我問為什麼?「當然因為點閱率呀,很怪,他在我們家,隨便寫都幾十萬,其中有3則還破百萬。」然後寫的記者因此開心領了獎金。另一次,報社裡開教育訓練課,來了奇摩前主管幫大家上如何增加點閱率的方式,最後她拋下一句,「對了,我在奇摩有個經驗,就是只要寫到小禎和李佩甄,點閱率都奇高,你們可以參考看看。」
因為這兩個例子,我好奇試一下,找了郭彥均專訪,寫了幾篇小禎和李佩甄的新聞,但在本報,3人的點閱都在水準均線,雖然不錯,卻沒出現過破百萬大山大水的盛況,這才發現,原來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收視群和愛好,東家喜歡的好料,在西家不一定適用。
一則新聞的點閱率高不高,還跟藝人在社群媒體經營用不用心有關,有些藝人大牌到國際去了,臉書粉絲卻不多,甚至不到10萬,有些還是新秀或在報社主管印象中的中牌,你不小心點進去,才發現這人粉絲竟然破百萬人,例如這次要主持金曲獎的Lulu,和在戲劇圈裡有一定地位的宥勝,粉絲都破百萬,令人咋舌,當然最強的仍是國師唐綺陽,長年在臉書上經營星座直播、藝人訪談,創出特有風格,不僅破百萬還遙遙領先,而淡出演藝圈的邵庭有82萬人,都跟認真和粉絲互動有關。
如果記者寫了一條新聞,被這些人在臉書上分享,那記者看到下面的點閱數字可能跟吃角子老虎中獎一樣,隨時間一直往上狂跳,因為能見度被大大提高了。我寫新聞不太會請藝人幫忙分享,(除了幾個交情好的藝人之外),但有一次專訪一個藝人,新聞上架後立刻被網路媒體抄寫,隔天,我看到該藝人的臉書,分享的不是我寫的專訪,而是網路媒體抄改的假貨,我受不了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那個小編把連結丟給我,請我幫忙分享,我沒想太多就貼上去了。」假貨臉皮厚到竟然找到本尊藝人幫請分享,這也是一種變態奇觀。
這時代,不費吹灰之力就享受成果的單位太多,乞丐都可以趕廟公,別人約專訪要喬時間、訂餐廳、約好攝影,然後認真訪問兩個小時,再咀嚼許久後寫出心得上架,不到5分鐘,也許上個廁所,滑個手機,你就在別家媒體上就可以看到自己寫的文字被稍做修改成了別人的作品,文中不起眼處夾了一句「根據聯合報報導…」規避法律責任,只為了賺取點閱率,就正大光明把人家的東西偷走了,我覺得這行為叫做剽竊,但在這個時代,被盜走東西,似乎真無可奈何。
點閱率當道,像照妖鏡一樣,照出這許多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