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外拚工作,有父母在的家永遠是我們最溫暖的後盾,但忙著在外交際應酬,又有多久沒有回頭與父母好好吃一頓飯了呢?老戲骨李立群主演的「幸福一家人」中,自己生日在餐廳等待3名子女,空著肚子等到店都打烊仍等不到孩子們的片段,戲劇的酸楚效果重擊觀眾反思「陪爸媽吃頓飯吧!」
劇中李立群飾演的這位單身老父親,靠著經營麵攤獨自把3個兒女一手拉拔長大,因為父代母職,方方面面呵護著孩子們導致寵愛變成了溺愛,從一開始溝通的減少,演變到親子關係日漸疏離,最後不但自己的60大壽兒女們都因為「反正其他兄弟姊妹會去」的心態,最終沒有一人出現,甚至走到引以為傲的大兒子(邱澤飾)要入贅豪門、與家人斷絕關係、兒女們想賣掉麵攤分家產的局面。
於是當老父得知自己罹患胃癌,人生時日無多,決定發起「不孝訟訴」,列出從成年之後的教養費、生活費要兒女們償還,想抓緊時間最後一次教育3個孩子。「不孝訟訴」這個議題相當特殊,看似與子女對簿公堂,但李立群的角色其實用心良苦,看來奇葩的和解條件其實才是最終目的。
劇中老父親把這些心願清單寫在麵攤的價格白板上,包括全家每日共進早餐、每日給爸爸來電、擔心女兒(董潔飾)無人相伴所以要求相親10次、已婚且住在媳婦家的大兒子回家住3個月、一直未能找到穩定工作的小兒子必須每個月給爸爸3000塊等,至於最後一個跨年狂歡願望,其實是老父親希望在記憶中存留一家人團聚歡慶的畫面。
劇中這些瑣碎的要求,在許多人眼裡或許很無聊、無厘頭,但其實都是要做為子女的觀眾反思自己未盡的家庭義務。而這個義務表面上的「孝順」或「孝道」,雖看似傳統,但也勾勒出社會變遷中的老人在心理上是有所需要以及照顧問題和下一輩的觀念差異。
劇中老父角色的年齡與生活景況,都與我們實際現實生活中身邊年近古稀的老人家相似,為子女辛苦了一輩子,晚年卻落得自己照料自己、一個人到醫院看病甚至住院。劇中3個兒女都還跟老父同住,但總以工作為由總是最後才考慮到父母,這樣的情況下老父所面臨的種種都已令觀眾鼻酸,更別說社會上那些無依無助的孤單老人們。
過去華人傳統父母講的都是「養兒防老」,年輕時付出養兒某種程度上期待老來受子女奉養、照顧,也所以華人社會中對於送父母到養護機構是非常負面的想法,覺得那就是「不孝」,代表子女不願意奉養照顧父母。
當然年輕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壓力,在這樣的觀念差異下,如何「老有所養」就成為一個社會的缺口,舊的方式不可行了,又還沒有新的方法建立起來,導致許多老年人健康出問題沒有親人照顧,平常也少有社交生活和娛樂,要找子女說說話都還要苦等兒女「有空」的時候。
劉德華與葉德嫻主演的電影「桃姐」在金馬獎上大放異彩,也讓大眾注意到人口老化的問題,即使長輩住在養護機構,陪伴與關心才是更重要的。
劇中李立群選擇了不孝訴訟這個看似激烈的方法,其實正是刺激了子女去思考自己如何為家庭付出,如何真正關心自己覺得重要的家人,而不只是在現代社會中因為工作和功利而迷失自己。而如果學不會這點,即使工作成就再出色,也是得不到幸福的,終究老父親心裡還是想教會子女最重要的這一課,而這何嘗不是這個世代觀眾都需要深思的一課呢?
劇中子女們的幡然醒悟,除了十分後悔與愧疚,最終也才明白爸爸對自己最深的愛。劇外的我們也許享受著父母每天為我們做飯、工作,還得擔心回來晚了是否不安全這些最日常一般的照料,但也從未想過,長輩能給予我們的溫暖,自己能回饋的又有什麼?
在現代社會快速的步調和愈來愈長、愈來愈變形的工時狀況下,如何兼顧家庭?如何適時停下腳步為身邊最親近的家人與長輩考量?如何在壓力山大的狀況下還是不要忘記對身邊的人的溫柔理解與對待?也許大家都知道「陪伴」是對家人最好的禮物,但嘴上說的「陪伴」,終有一天可能變成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遺憾。愛要及時,趁著父親節將至,陪爸媽吃頓飯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