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時常聽到同行們在討論「為什麼台灣的NETFLIX幾乎只剩下韓劇的推播」,雖說這對台劇市場來說並不是有利的機制,但台灣觀眾的確對韓劇情有獨鍾。從《愛的迫降》、《梨泰院Class》到《夫婦的世界》無論什麼時候推出,韓劇總能第一時間搶占台灣的收視排行。疫情漸緩。「後肺炎時代」即將來臨,《機智醫生生活》這股韓劇暖流看來已經在市場上搶得先機了。
《機智醫生生活》由申元浩執導;李祐汀編劇,以「流水式」的敘事方式緩緩道來,用五個大學同窗的情誼及在大醫院所發生的生老病死,交織出這部笑中帶淚的影集。本劇雖以醫院為背景,卻不是強調醫生或醫療體系的那種職人劇。本劇反而著重在人物性格的刻畫,用每個醫生的性格去看待周邊的故事,讓觀眾跟著主角一同成長。《機智醫生生活》採傳統週播的模式,且每集除了主角之外,故事幾乎沒有連貫性,這對觀眾算是相當大的挑戰。畢竟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要每週追劇可能更需要一個「結果」作為引,本劇竟大逆其道而行。
為什麼主創團隊對這樣「逆風」的挑戰還能如此有信心呢?請大家回頭關注一下同樣是申元浩、李祐汀攜手合作的《請回答》系列及《機智牢房生活》所創下收視佳績。最早從2012年開始,韓國TVN電視台就推出了《請回答1997》並且獲得不錯的迴響,而此系列的續作更是屢創佳績。這也說明了觀眾對於多元劇種的接受度是高的;韓劇除了愛情、神怪的題材,觀眾還期待更多的選擇。
劇種本就不分好壞,只有適不適合。這樣的生活感的溫馨小品一直以來,都以日本為出產大宗。前幾年的作品《四重奏》,同樣是用一個二流樂團包裝四個主角的人生故事;同樣以鮮明的人物性格支撐了每條故事線,但《四重奏》在「節奏掌握度」上還是較為緊湊、明快的。那為什麼《機智醫生生活》單集需要做到90分鐘的長度呢?我想,主要是因為受限於電視台的廣告收益模式,而這也正巧與台劇容易冗長的原因相符。我能理解這樣的長度光是要做到「全劇鋪陳」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若要再兼顧到「單集節奏」,的確需要長時間的醞釀劇本、反覆討論,才有機會產出一部面面俱到的作品。因此我認為現在正值改變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持續推出作品的同時,思考並且嘗試,如何靠「內容」突破這樣的產業衝突點。
而另一個差別我認為主要的差別就在於「角色任務設定」。以週播的模式來說,推動觀眾收看下集的「鉤子」很重要,這個「鉤子」短則用在廣告破口;中則用在下集預告;放長遠就是「角色任務」。究竟什麼樣的背景會造就一個如此有特色的人物,而之後他的問題是否有被解決?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可以說是週播劇一個不變的守則,這點對於週播的《機智醫生生活》我認為是較吃虧的。
但「規則本就是用來突破的」,反觀多年前的台劇《光陰的故事》,這些問題在日播劇上似乎自然迎刃而解。在茶餘飯後的八、九點收看一部療癒、溫馨的戲劇,洗滌一天疲憊的心情,不求劇情緊湊精彩,只要能跟著戲裡的演員們一起笑、一起哭就夠了。因此以上說的只是我們單就「舊型態」所歸納出的結論。其實我認為「無論什麼劇種、型態、議題⋯,只要擺在合適的位子,都能成為一部值得討論、反覆檢視的好作品。」
醫院本就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從醫療體系、醫生、病患到家屬,總有各種題材值得我們探討,《機智醫生生活》用友情包裝一個一個病人的故事;美劇《實習醫生》講的是醫生間的情感糾葛;日劇《白色巨塔》揭開醫院內部政治與角力鬥爭;而台灣原創的《麻醉風暴》用懸疑推理的手法揭發台灣醫療困境,更讓醫生出身的作家侯文詠讚譽是「讓台灣沈寂已久的醫療劇,浮現了新的風格與方向」。
從2019年開始台劇已經開啟了群雄割據的年代,更是越來越多的電影製作公司紛紛轉戰戲劇市場。我們也能清楚看到台灣的劇種越來越多元。近期由瀚草影視製作的《誰是被害者》,在Netflix一上架就攻佔了台灣觀眾最愛的第一名,讓同期上映的韓劇只能望其項背,更是為台劇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
而在《誰是被害者》中討論度爆表的林心如,雖不是主角,但拋棄過往形象,精湛且具爆發性的演出,相當令人耳目一新,獲得網友一直好評。演員,只要能夠讓角色適得其所,就一定會被看見。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林予晞到《誰是被害者》的林心如,我們可以發現戲份已經不是觀眾都評斷標準,如何詮釋角色;讓角色發光,才是造就「大牌」的關鍵。在現今市場上,劇種、卡司已不再是唯一的取決要件,回歸到戲劇的本質—「劇本」,讓所有元素適得其所,定能再為台劇、演員躍上國際之路開疆闢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