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樂動心旋律》(CODA)在日舞影展世界首映,受到廣泛好評,不僅拿下評審團大獎、最佳導演、最佳整體演出,也是觀眾票選獎的得主。首映兩天後,Apple以2500萬美金(約新台幣)的價碼打敗 Amazon 贏得發行權,刷新《棕櫚泉不思議》(Palm Springs)當年創下的2250萬美金紀錄。
倘若《樂動心旋律》今年沒拿下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或許它的風光事蹟只得停在一年前,因為去年中在 Apple TV+ 上線後,儘管正向評價居多,但顯然沒有創造出聲量,直到獎季後期變成一匹黑馬竄出,特別是在獲得被視為奧斯卡最佳影片重要指標的製片人協會獎(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s)後,壓過原被看好的《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讓不少觀眾好奇它能異軍突起的原因。
《樂動心旋律》改編自法國電影《貝禮一家》(La Famille Bélier),為《塔盧拉》編導席安海德(Sian Heder)的長片新作,描述在聾啞家庭成長的完人女孩露比擁有天籟歌喉,儘管對於歌唱懷抱著熱情,但隨著家族經營的漁業陷入困境之際,讓她也在追尋夢想和擔負家庭責任的兩難之中苦苦掙扎。
儘管故事聽來沒有新穎之處,甚至又是常見關於親情、夢想的情節,但《樂動心旋律》卻不走煽情路線,從「聽障人士的子女」(Children of Deaf Adults,即片名縮寫)的角度,帶出聽障人士在社會中處於弱勢的困境。特別的是,正當多數時間以完人女孩為視角出發後,卻突如其來上演一段無聲電影。擁有聽力是多數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但當掌聲、歡呼在眼前,卻沒有聲音襯托,帶給觀眾莫大衝擊,也在此刻令人體悟到身為一家人,但露比與聽障雙親間的世界距離有多遠,而這也成了他們之間所要面臨的難題-理解。
理解向來是困難的,尤其在先天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更是難以用他人的角度去體會。家人無法聽見露比的好歌喉,因此不能理解她的動力有多強烈,而身為家中唯一能與外界良好溝通的橋樑,露比始終對家人有著羈絆。複雜的情感隨著時間推移浮上檯面,在露比學習「追尋」之際,也是雙親在練習「放手」。而雙方產生衝突之間運用音樂和肢體表演,越顯導演「溫柔」的處理手法,讓始終說不出口的心聲在宣洩過後更令人動容。
而感動觀眾的功臣要屬電影啟用多名聽障演員,演出媽媽一角的女星瑪麗麥特琳(Marlee Matlin)曾以電影出道作《悲憐上帝的女兒》拿下第5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自此,在大銀幕、小螢幕上不時能看到她演出的作品。她在一歲半時因高燒併發症喪失右耳全部的聽力,而左耳也僅剩20%的聽力,成了家中唯一一位聽障人士。
演出哥哥一角的丹尼爾杜蘭特(Daniel Durant)則是天生喪失聽力,雙親皆為聽障人士。他在嬰兒時期就被姑姑收養,成長期間在紐約、華盛頓DC求學,成年後以劇場起家,曾參演《錯位青春》、《安眠書店》等劇。
而飾演爸爸的特洛伊科特蘇爾(Troy Kotsur)甫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他自2001年踏入演藝圈,但身為聽障人士,能演出的機會少之又少。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他向導演致謝,引用史蒂芬史匹柏曾說過最佳導演的定義是「熟練溝通技巧的人」來稱讚席安海德,因為她串聯起聽障人士和完人的世界,成為兩者間的橋樑。
隨後,他表示想將這座小金人獻給聽障人士族群、獻給《樂動心旋律》大家庭、獻給身心障礙人士,高舉臂膀表達「這是屬於我們的時刻」。長約兩分多鐘的獲獎感言不僅幽默又真誠,正如《樂動心旋律》的調性一般。
在這群聽障演員豐富的肢體表情演繹下,女主角艾米麗雅瓊斯(Emilia Jones)的表現也毫不遜色。儘管現年僅20歲,但她從童星身分出道,至今已累積超過20部作品,包括美劇《致命鑰匙》、電影《摩天樓》和《厄夢娃娃屋》等。
她所飾演的露比在與完人互動時,就如一般青少女有著彆扭的模樣,但在與家人相處扛起肩膀上的重任時,又彷彿成了一位歷經世事的成熟大人一般,展現出機靈的一面。為了呈現她在音樂方面的天份,自然也少不了多場開口歌唱的戲碼,有開場大展渾厚歌聲的〈Something's Got A Hold On Me〉、和喜愛男生對唱帶點羞澀的〈You’re All I Need To Get By〉,以及徵選時從畏懼到放開吶喊的〈Both Sides Now〉,每一首都能聽出她細膩的處理。
多年來,當奧斯卡最佳影片頒給了如《樂動心旋律》這種類型時,免不了會出現反對的意見,認為論開創性、藝術性,它比不上格局更高的電影。但何謂「最佳」?評選基準又是什麼?或許有人習慣性用「政治正確」去反駁,用簡單四個字就抹殺掉電影工作者的付出,甚至是吝嗇給予弱勢族群機會與掌聲。
每個人心中對於「最佳」的定義不一,我相信《樂動心旋律》經得起時間考驗,在許多年後,世人依舊會記得在夜空下父女的真情流露、記得女孩不捨離去的淚眼、記得有這麼一部片曾讓你感動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