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星級評論」專欄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
這兩年綜藝圈走入另一個全新領域,從連續兩屆金鐘獎「益智與實境」項目裡,都只有一個「益智」節目入圍,「實境」全面淹沒了這個獎項,今年的金鐘評審說,實境秀每年報名件數超過20個節目,「照目前趨勢看來,接下來只會更多」。
而從未做過實境秀的胡瓜,今年65歲了,也順應大局,宣布11月將和女兒小禎、兒子胡釋安加入實境秀,在客家電視台製作「胡來旅行社」,一家3口為此要赴苗栗住一段時間,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經營一家全臺最有人情味的旅行社,成為明年金鐘大黑馬。
實境秀從3年前的「HI!營業中」後成為綜藝顯學,夜市擺攤、流浪動物、親子教育、單車環島,什麼類型都有,逼得藝人也得改變,走出冷氣房,進入百工百業從頭做起,這跟過去外景節目去體驗一下,單純沾醬油的心態截然不同。
綜藝大哥胡瓜20多年前就知道走出攝影棚才是未來綜藝王道,攝影棚內,藝人來來去去就那幾個,雖然型態可以變換,但話題聊過一輪又一輪,始終被框架縛住。
但外景遇到的是素人,總會發生不可控的元素,而那個意外所形成的火花,正是他追求的節目效果點。
早些年益智節目眾多,實境節目少而無法獨立出一個獎項,所以讓「益智」和「實境」兩個全然不同的類別放在一起。但自從兩年前庹宗康的「營業中」後,各台靈感大爆發製造出各種類型,此消彼長局勢已全然改變。
去年、今年金鐘,台灣所有的益智節目只入圍了曾國城的「一字千金」,讓曾國城一個人孤伶伶站在滿滿實境秀的擂台上都納悶自問「我是誰?我在哪?」。
文化部連著兩年,卻不知該不該取消「益智」項目,因為綜藝就像流行,不知道哪一天益智節目又會重新復活回來。
那一窩蜂做的實境秀和過去傳統綜藝,到底哪一個較花錢?答案令人意外。
實境秀的製作費超過棚內許多,有的甚至高出數倍,都說台灣娛樂圈不景氣沒錢做節目,而且做出來的實境秀收視率也經常不好,那為何大家還要一窩蜂花大錢去做沒有效益的事?
從成本來看,攝影棚內開錄的節目,帶狀的可以一天錄5集,大型綜藝節目則一天內可錄2集,開一次棚CP值高。而攝影也只需3機。但實境秀不同,庾澄慶的「騎吧!哈林小隊」主持群看來只有,6人,但每次出班,背後動員的是超過50人的龐大團隊。
製作單位要負責事先勘景,大批人馬30-60人出班的食宿、出國甚至搭機,還要跟每一個景點的人談好如何配合,找地方協力,整體弄下來,費用超是棚內綜藝的倍數之多,如此吃力,那為何每一家電視台都想做?原因就出在後面的產值。
一般外景節目頂多在台內播兩輪,再賣一家電視台,生命周期就差不多了。但實境秀可以由製作單位出資,製作出成品後賣給不同電視台播出,甚至可以賣海外版權如Netflix或其他ott串流平台,聰明的單位,將節目的IP製作各種周邊商品發行再賺一波。
台灣綜藝節目過去都如蛋撻,流行數年後被新花樣取代,靈異節目、鑑寶節目、談話性節目、命理節目,流行最長遠的是2007年前陶子的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製播7年期間帶起各台雨後春筍般衍生出各種選秀,選團體、選歌手、選模仿,如繁花盛開。
如今選秀死了沒?其實沒有,雖不偌當年風行,但後來的「聲林之王」、「DD52」、「原子少年」、「未來少女」,這些年屢屢在金鐘獎上火種不滅不死,說真的,也因為這樣的型態一直長存,才為演藝圈製造出綿綿不絕的新秀人才,只是如今流行趨勢走到了實境秀。
實境秀周期目前進入第3年,據今年參與金鐘的評審表示,報名競賽的件數超過20個,而明年的數量極可能會再往上翻,這樣的風潮的變化,其實也讓許多原來不是綜藝班底出身的藝人也能加入,歌手、演員,甚至球星、啦啦隊,無需流利口條,光賣臨場反應就可造成吸睛。
這也是演藝圈多元的地方,打破了原來的綜藝、戲劇、唱片和電影的疆界,演員等戲的空檔,可以在綜藝節目中玩出一片天,就像影后楊貴媚做經營民宿的節目「阮三个」時拿下金鐘獎,「我從來不覺得我是主持,靠的是吃飯、談心和交朋友來完成節目」。
金鐘獎讓人討論最多的地方,是「益智」跟「實境」未來拆不拆家?這兩年,益智確實式微,新開的節目除了胡瓜的「拜託ATM」、梁赫群和葉欣眉的「百變智多星」,其他也不多了,除了曾國城的「一字千金」就再也沒節目入圍,明年還讓不讓曾國城成為其中特意獨行的孤鳥,文化部可能得慎重思考。
(★「udn星級評論」專欄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