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08:53
聯合報 褚瑞婷/世新大學博士候選人
【專家之眼】魷魚遊戲VS.斯卡羅:誰是說故事贏家?

最近,有兩部電視劇的討論熱度極高,一個是由導演曹瑞原執導,政府補助、公視製作的旗艦歷史大戲《斯卡羅》,另一個則是由韓國名導演黃東赫所編導的電視劇《魷魚遊戲》。
斯卡羅於8月14日上映,9月18日播畢,於公視及數個串流平台皆有上映,目前僅限台灣本地播出,而開播時雖大受好評,但播畢後的風評卻很兩極化。《魷魚遊戲》則是由Netflix全球獨播,9月17日全集數上架後,迅速登上美國及許多國家的收視冠軍,就連未引進Netflix的中國大陸都掀起熱潮,在台灣更是有著「不能爆雷」的潛規則,可見這波追劇熱潮才正要開始。
《斯卡羅》是由小說「傀儡花」改編翻拍的時代劇,而《魷魚遊戲》則是原創劇,兩個截然不同的劇型,卻因為都是當紅的追劇首選,不免被拿出來相提並論了一番。
特別是《斯卡羅》播畢後,影評跟輿論都有開高走低的現象,批評論點不是拍攝的技術性問題,而是認為改編之後的故事結構不佳,敘事能力不足,讓人物與劇情的軸線混亂,導致觀影不易,觀眾難以投入。反觀《魷魚遊戲》以生存遊戲為基底,雖非新穎題材,但卻能清楚掌握人物脈絡與故事情節之間的關係,反映出韓國人在底層生活的苦悶,劇本細膩刻畫出角色亮點也不顯單調。
一直以來,台灣的電視劇承受著各種批評,從經費資源短缺、演員及技術人員外流、缺乏類型劇的製播訓練、沒有開發好題材的本領,這些數落從來沒少過。但是對於拍攝的創作者來說,缺乏經費永遠是最大的困境,無論是魏德聖導演還是曹瑞原導演都深受其苦,美術場景的前置與後續保存讓經費短缺的問題更加吃力,大型製片的日常開銷驚人,還有相關產銷映演的細節都待更進一步的協助,而影視從業人員未曾間斷的努力,才讓台灣電視劇茁壯至今。
創作者面臨電視劇產業結構不完備的問題,但是對觀眾來說,「看不懂、看不下去」才是真正的問題。《斯卡羅》12集共兩億的製作經費並不低,但是如果沒能讓觀眾投入討論且引發共鳴,其實非常可惜,畢竟好不容易濺起了對歷史好奇的水花,卻沒能看見好故事。
然而,要有一個好故事,創作者必須放下自己的立場,斟酌角色跟劇情在開合收放之間的拿捏,在藏拙跟鋒芒之際如何以劇本為念,太多的執著反而讓故事蒙上一層看不透的紗,也無法留存在觀眾的心理。
曹瑞原導演一路以來都是以時代劇為創作軸心,《斯卡羅》編劇黃世鳴更是在2016年以《一把青》榮獲「亞洲電視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兩人的編導功力自然不在話下。不過,如果時代劇反映不出時代,對於敘事只留下疑問跟爭議,呈現出來的歷史故事也就打了折扣。當我們的敘事能力仍有進步空間,韓國電視劇產業卻在各種類型劇都能找到定位,獲得不同國家的觀眾肯定,就已經成為「在世界說故事」的贏家。
不過,據傳中央社承辦的國際影音平台Taiwan Plus(Taiwan+)以每集100萬元購買《斯卡羅》海外播映版權,價格高於一般行情數倍,保護國產影音內容的意圖明顯,但除此之外,目前尚未聽聞其他國際串流平台或海外版權的銷售路徑,也是令人憂心。
就算是大製作,魔鬼一樣藏在細節裡,說故事的品味跟能力,終究是影視工作者不能忽視的核心議題。
噓!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