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女兒拍陽帆都破百萬點閱 分手擂台餘威年輕人都懂

凝視成長的現場--「奧斯陸少年有點煩」

2016-06-24 23:46 聯合報 項貽斐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以近乎凝視的眼光觀察成長的變化。圖/安可提供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以近乎凝視的眼光觀察成長的變化。圖/安可提供

「如果我死了,我的夢還活著嗎?」5歲小男孩盧卡斯的一句話,觸動他的母親、挪威導演阿絲洛霍姆,決定拿起攝影機記錄他與哥哥的成長,於是有了紀錄片「奧斯陸少年有點煩」(Brothers)。

不少觀眾都會以甫獲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首獎的「奧斯陸少年有點煩」和李察林克雷特電影「年少時代」相比,就連該片的中文原片名都是「挪威年少時代」,但一樣的男孩心事、一樣有時間魔法施咒,「年少時代」裡歲月逼人疾疾前行,「奧斯陸少年」反而放慢節奏、頻頻回首。

媽媽兼任導演 透視兄弟點滴

長時間拍攝人物變化的紀錄片,無論是Nikita Mikhalkov導演歷時12年的「安娜成長篇」、或從1964年起每隔7年推出的「成長系列」(Up Series),都宛如「縮時攝影」般呈現主角身上的時光刻痕,也同時指涉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時代歷史留下的遺憾難免銳利。相較之下「奧斯陸少年有點煩」聚焦一對小兄弟的家庭學校生活,看似單純平和,經由阿絲洛霍姆的導演兼母親之眼,鏡頭前後不時湧動衝突暗潮。

阿絲洛霍姆以三種身分在拍家人時,保住導演的節制、攝影師的觀察又有母親的溫柔細膩。儘管她坦承,不同身分有時互相拉扯、扞格不入,但也因為親密關係反而讓最尋常的生活影像,因近乎凝視的專注產生「格放」作用,觀影者得以近距離來到「成長的現場」,重新觀察體會這些隨意就忽略過的步伐,曾經如此艱難或堅決地跨出。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導演阿絲洛霍姆。圖/安可提供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導演阿絲洛霍姆。圖/安可提供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從大處著眼,可以看到這對兄弟在家庭、學校生活的態度。年齡差距固然造成肢體靈活度與表達能力的不同,但哥哥熱愛足球、弟弟傾向思考,差異不時可見。如果深入細節,又會發現兄弟除了手足親情,還有領導與跟隨、自創與模仿等競爭比較和緊張互動。孩子彼此對立的吵鬧謾罵,也許常被視為無聊的紛爭,但阿絲洛霍姆以鏡頭聆聽接收,又解讀出孩童內在的渴望。

拍攝長達八年 兒子抗議才停

想留住成長的每一刻,驅動不少家長不停為孩子拍照,阿絲洛霍姆也有相同初衷,「奧斯陸少年有點煩」拍攝期從4年延到8年,把可能形同流水帳的家庭錄影帶,在每個階段過濾沉澱出的砂金般的影像。想和哥哥一起上學,一路陷入陌生的環境;希望像爸爸與哥哥一樣會踢足球,上場手腳竟不聽使喚;一道作業習題,怎樣都無法作答...,那些任何一對小兄弟都常碰上的困境,到阿絲洛霍姆眼前才終於因她的重視,轉為珍貴的吉光片羽、得到理解。

阿絲洛霍姆不只在拍2個兒子如何長大,更是對人生初始開展的追索。無意間脫落的乳牙、廚房散落一地的糖果、總是整理不好的頭髮、不小心打破的窗戶、搖滾咖應有的耳洞...,每一次都平凡真實,每個第一次都誠惶誠恐。除了2個兒子,阿絲洛霍姆更上溯自父輩叔伯的討海過往,串起與海洋連結的家族故事。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裡的小兄弟互動關係微妙。圖/安可提供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裡的小兄弟互動關係微妙。圖/安可提供

由母親開啟拍攝的「奧斯陸少年有點煩」,最後在大兒子「不要再拍」的抗議中喊停。開拍到結束,拍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調整,左右全片觀點的拿捏,阿絲洛霍姆不避諱尷尬、暴走的衝突,在隱私與親密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適時放手與留白更是當導演與母親的藝術。

不按時序敘事 適時放手留白

庭院陽光下的衣服、仰望天空的臉龐、童騃天真的話語,「奧斯陸少年有點煩」裡不按時序的敘事,像跳接的詩篇,穿梭今昔,陪伴孩子走過童年、留下印記。阿絲洛霍姆透露,拍片時曾因塔可夫斯基一句「藝術家就像聯繫起過去與未來的渡船夫」受到啟發,而她就是那個守護孩子勇敢向夢想縱身一躍的渡船夫。

紀錄片「奧斯陸少年有點煩」以一對挪威小兄弟的成長為主軸。圖/安可提供

紀錄片「奧斯陸少年有點煩」以一對挪威小兄弟的成長為主軸。圖/安可提供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的影像充滿詩意。圖/安可提供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的影像充滿詩意。圖/安可提供

項貽斐

項貽斐

電影是煉金術、是召喚術,是天文、是史地,是物理、是化學,是經濟、是政治,是一杯茶、是一本書,「客散茶甘留舌本,睡餘書味在胸中」。

上一篇

「美乳女神」做造型險要命 遭資深製片批不美、演戲差

下一篇

出道一個月陷抄襲、注水爭議 ILLIT拿「八個一位」自豪感謝公司HYBE

最新文章

哈燒
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