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7 19:46
聯合報 陳昭妤
幾歲該做什麼事 到底誰決定

到了幾歲,就該有幾歲的樣子?但那樣子,是你真心想成為的樣子,還是外界的眼光,不斷影響著你,進而內化成你所以為的價值觀?
比如30歲,就該有個穩定交往的對象,最好還能論及婚嫁。比如40歲,至少該是個單位的主管,存簿數字沒有一桶金也該有個半桶。然後,該要有個孩子,正要念小學了,人生應該在要當個家庭主婦好還是繼續在職場上衝刺事業好,兩個選擇上思考。
好像有點悲哀,卻是自以為思想進步的現今,還存在的價值觀。
不是說男女不平等(雖說大多時候還真的不太平等),但似乎在嫁娶生孩子這件事上,女生承受的眼光壓力總比男性來得多。對世人而言,我們的卵巢有保存期限、外表有賞味極限,然後借精、凍卵,竟默默成了某些階段必須考量的選項。還包括,那些總嘗試找出和觀眾共鳴連結的電影題材。
林依晨和鳳小岳合演「我的蛋男情人」。圖/華納提供
儘管最後,這些片談的仍是愛情,你愛不愛,才是重點。但當這些題材如春筍冒出頭,是不是某程度上,已反映了某種集體恐慌?關於部分女性觀眾的深層恐懼或共鳴。儘管你我知道,這些從來就不是人生的唯一結果,但當身邊的人持續用這些標準答案來質疑你還在找尋答案的人生,似乎你能選擇的,也就只剩滿足主流眼光的幾條路了。
阿部寬(右)在新片「比海還深」中演出魯蛇爸爸。圖/傳影互動提供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理想中的大人。
我想了想這句話,20歲的我所幻想的30歲的我,是什麼樣子。那個理想,包含的只有自己,還是別人為我揉合而出的?理想中的我們,可能只是單純地想做件很酷的事,但長大的過程中,卻有太多太多外來的眼光和評論,讓長大這件事不再單純、也不再屬於自己。原本以為可以很固執地過自己想過的人生,卻在最後,陷入不斷懷疑自己的輪迴裡。
「BJ有喜」邀回「BJ單身日記」的芮妮齊薇格和柯林佛斯(右)主演。圖/UIP提供
我只想說,有什麼不合理。關於幾歲該生小孩、幾歲該坐上什麼位子,幾歲才能談夢想,其實都是自由心證,即便你知道,生活從來就不是做自己這麼簡單,但當電影落幕、音樂落下,能為自己決定生活樣貌的,還是只有自己。沒有哪部電影哪首歌能給你真正的解答,但他們想說的事情只有一件:即漫漫人生裡雖不是隨時隨地都能做自己,但單純為別人而活的自己,絕對不會是所有問題的標準答案。
於是關於幾歲,該成為什麼樣子。我想,什麼樣子能讓自己安心,或許便是最終答案。
「NY單身日記」中女主角葛莉塔潔薇(右)年紀輕輕卻怕生不出而搶先借精。圖/采昌提供
←上一篇
對照閃兵藝人超諷刺!這些男星全都自願入伍被操
下一篇→
噓!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