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6 13:42
聯合報 杜沛學
林心如、許瑋甯激烈辯生死 「被害者」推理出生命教育
(★「udn星級評論」專欄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
Netflix推出「罪夢者」等3部原創華語影集後,外界高度期盼下難免有些失望的爭議,而第4部「誰是被害者」終於符合期待值,卡司、劇情、畫面、社會議題討論度一應俱全,8集中緊湊又不失故事性,8段悲劇人生看似毫無關聯,卻又環環相扣,最重要的是結局明確點出正面的社會價值,透過戲劇,帶給社會上乾涸生命一瓢清泉。
「誰」劇中接連由黃河、丁寧、陳家逵、鄭人碩、夏靖庭、尹昭德飾演的角色死亡,串起連環自殺案件偵辦,每一條生命背後都有一段悲傷的故事,包括性別認同、父母或兄弟等家人給的壓力、工作壓力、健康壓力、心理陰影壓力等,而男女主角張孝全、許瑋甯在調查案件之外,自己的家庭也有難念的經,是現今社會問題的濃縮版,而這8人之外,還有隱藏版的王識賢、張再興,背後也都有故事。
要在8集之內串聯起那麼龐大的故事量,每一位演員在圈內不是有獎就是有名,可以想見製作單位在前置期的掙扎,讓誰戲分少一點都覺得可惜。「誰」劇中除了串起主線的主要演員,其他生命犧牲者確實都戲份不多,但每一段都很精采、發人深省,能拍成這樣的成果已屬不易。
「誰」劇首先以懸疑推理的方式吸引觀眾眼球,甚至有網友在追劇過程中跟著一起「辦案」,也成功讓話題在網路上發酵。但劇情讓觀眾愈看愈揪心,因為這些死者生活中發生不順的事情,或許也曾在你我的生命中出現過,愈平凡的悲劇事件、愈讓人痛心。
在看「誰」劇前半段時,不免擔心這樣的議題對現今社會來說太過沉重,林心如飾演的清潔婦「大魔王」性格扭曲,認為自己給死者輕生的意義與勇氣,讓自己的死去完成下一位死者的遺願,有種合理化輕生行為的錯覺觀感;這樣的情節若稍有處理不慎,就像劇中飾演記者的許瑋甯一樣,有種因為一篇報導害死一個人的愧疚感,好在故事最後給了生命更重要的光明面方向。
很喜歡故事最後,許瑋甯與林心如對談的情節,像是針對生命意義兩個反面觀點的辯論,許瑋甯的角色更是狂曝金句:「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他們需要的不是死亡的勇氣,是一點活下去的希望而已。」、「要活下去才有力量,活下去才有改變、才有希望。」活下去才會看到生命不一樣的美好,為整部劇下了很好的註解。
「誰」劇的劇情讓人想起前陣子在演藝圈接連發生偶像藝人輕生的事件,尤其在南韓演藝圈更是每個一陣子就有一件憾事;然而公眾人物對社會有一定影響力,難保不會在社會上帶來對輕生念頭的擴大作用,就像「誰」劇中也點出,報導這類新聞對社會是有渲染力的,因此方向更為重要,才有了許瑋甯劇中將死者完整故事報導出來的結果,且提到,若他們沒有死,能看到周圍仍有很多愛包圍著他們。
雖然劇中死者生前對這個社會充滿怨恨,包括對父母、兄弟、工作、整個大環境,但他們要活下去,才有與這個世界和解的機會。更何況,所謂「遺願」,他們真的都達成了嗎?
黃河的角色在死前仍無法獲得外界對他的性別認同;丁寧的角色死後才發行專輯,聽不到外界對她的掌聲;鄭人碩的角色也無法用自己的名字好好發表一次作品;陳家逵的角色一死,年邁的父親又還能倚靠誰呢;夏靖庭的角色甚至根本沒得到他一直想得到的原諒,自以為放棄生命能贖罪,甚至辜負妻子對他的付出。死去終究是遺憾的,活下來的「曉孟(李沐飾)」,就獲得了重新認識一直心有疙瘩的父親(張孝全飾)的機會。
之前訪問時聽一位演員感嘆:「到底是社會影響戲劇,還是戲劇影響社會?」這句話著實值得人們反思,戲劇拍攝出社會陰暗面,但很有可能加深、擴大這樣的陰暗,使得問題非但沒有解決,甚至更嚴重。
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社會上依然發生隨機殺人、精障者可逃過死刑爭議,讓飾演法扶律師的吳慷仁都忍不住感慨:「是不是需要變成一部長壽劇?」或許一部、兩部戲劇可以引發討論,尚無法對社會有什麼改變,但至少能夠帶來溫暖的力量,讓深陷類似問題的人們多少能夠從中找到一些解答。
慶幸「誰」劇不是只有拍出驚悚駭人的社會案件、緊湊的辦案過程,還有對生命溫暖、溫柔的註解,就連戲劇最後的時間也不放過,呼籲戲迷:「如果您或您的朋友與本片提及的議題有相同困擾,請聯繫家長、朋友、學校的副導老師或是可信賴的成人,尋求專業資源的幫助。」也成為本劇最重要的一段文字。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udn星級評論」專欄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
←上一篇
雙金搭檔出手!片山凉太讚爆鄭宜農「指引我找到出口」
下一篇→
噓!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