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13:30
噓!星聞 凱特C
《誰是被害者》/台劇前段班,但別叫它作「神劇」
最新台劇《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開播 48 小時內就衝上 Netflix 台灣排行榜第一名,勝過多部佔據排行榜多時的韓劇,被稱為「台灣之光」。
在一片好評之中,更出現了「神劇」的封號,被譽為是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台灣電視圈的最新巔峰之作。然而,這樣的評價究竟是過譽還是名符其實呢?
雖然改編自作家天地無限的小說《第四名被害者》,但影集故事大幅改動,聚焦張孝全飾演的鑑識官方毅任,描述有著亞斯伯格症的他在一起詭異命案中,發現關鍵證物與失聯女兒有關。為了找出真相,他私下利用鑑識知識展開調查。期間,刑警趙承寬與記者徐海茵也對這起疑點重重的案子緊追不捨…
台灣電視圈自類型劇興起以來,以刑事偵查為主的台劇並不算多,主題最相似的為 2015 年開播的《鑑識英雄》。當時《鑑識英雄》仿照美劇《CSI犯罪現場》模式,採單集一個案件的方式推進故事。
而《誰是被害者》同樣可以看出有意想學習美劇的高規格。除了砸預算讓美術團隊從大方向到小細節一一顧全以外,還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地方就是故事架構。
以犯罪偵查類型劇來說,要能述說一個完整故事又讓人感到合理,一定得清楚解釋關於命案的幾項要點:發生地與時間、被害者身分、犯罪手法、兇手身分、犯案動機。而這些要素出現的前後如何排列組合就得看編劇想著重的點,也考驗著寫作人的功力。
以全部八集來看《誰是被害者》的故事架構,大致可用三、二、三的集數來區分。前三集非常符合犯罪美劇的節奏,單集安排一個命案發生,但這些命案卻又有所關連,因此每集結尾都揭曉部分真相,同時又留下懸念,讓人好奇故事發展,想緊接著觀看下一集。
而在關鍵第三集結尾後,被害者身分的謎團就不再是重點,這是第一個令人感到訝異的轉折,也不禁佩服編劇選在早期集數中就揭開這個真相,如此一來,少了一大待解謎團,如何讓觀眾繼續保持好奇心看下去呢?
從第四集開始,劇集整體方向轉成以「情感」為導向,慢慢鋪陳自殺(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這個敏感議題外,也開始深入方毅任和徐海茵的過往。
最後三集則是進入到安光護理之家的故事,揭曉真兇後進入收尾階段,不僅是了結幾樁案件的犯案動機,也解開了要角們的心結,最後給予一個充滿希望卻又不刻意太過正面的結尾。
整體來說《誰是被害者》在故事和製作都達水準以上,但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
台劇一直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台詞,儘管《誰是被害者》多數對話都算自然,但偶爾還是會冒出令人一秒出戲的話語,或是為了隱喻角色心境刻意寫出的句子。
從專業領域的情節看得出來製作團隊花了不少心力作田野調查,但似乎卻忽略了部分常人都認為不合理的細節。
舉例來說,首集中電視新聞畫面直接拍出溶屍照,自有記憶以來,沒有在台灣任何一家電視台中直接看到不打馬賽克的屍體照(或許歷史專題報導除外),網路新聞也得拿捏好照片尺度。畢竟這又不像幾年前敘利亞童屍照的事件,並非想以照片喚起政府對於處理難民的態度,只是想用聳動的標題照片來搶關注。
再舉例第七集的跳崖,方毅任戴著一副手銬,在女兒跳下後走了七步跟著跳下這麼高的懸崖。試問,他究竟是如何在雙手根本無法動彈的情況下,保護他的女兒讓她幾乎毫髮無傷呢?
儘管故事再好,但諸如此類的不合理還是免不了造成了影響,扣了一點分數。
再來談談演員,領銜主演張孝全、許瑋甯以及王識賢之中,原本預期王識賢會是三人裡頭演得最自然的一位,但最終卻敗在台詞上,雖然有正氣威嚴感,但不以台語為主來進行交談就少了一種「氣口」,反倒跟班小廖完全演活了被戲稱「有牌流氓」的警察。
說完故事製作本身,接著來談談近日看到的兩點相關評論。
《誰是被害者》vs.《罪夢者》
首先,必須理解一點,兩部劇雖然都被 Netflix 稱作原創,但事實上整個產製過程卻是大不相同。
時間回到 2017 年,當時 Netflix 宣布將推出首部華語原創影集《擺渡身》,由編導柯汶利打造。但開發過程中出現變數,項目最終改由《騷人》導演陳映蓉執導並重新改寫劇本。在 Netflix 從出資、製作、劇本、選角、拍攝到後製全程參與的情況下,成了今日我們所看到的《罪夢者》。
而《誰是被害者》則是在後製階段時,被 Netflix 買下獨家播映權,僅參與到了後期的部分。
因此,每每看到「同是 Netflix 原創怎麼差這麼多」這類評論出現時,忍不住還是想解釋一番,畢竟把兩部劇放在「同是 Netflix 原創」的分類來比較,的確有失公允。如果僅是以台劇角度來相比,那麼自然不成問題。
衝破台劇天花板成「神劇」?
如果你還停留在「台劇=偶像劇」的印象,脫離台劇多時,為了支持台灣電視圈看了《誰是被害者》,那麼你的確很有可能下了《誰是被害者》為「神劇」的總結。
但事實上在 2010 年前後偶像劇沒落,進入到所謂「台劇沒人看」的時代後,類型劇從 2015 年開始興起,不走小情小愛路線的戲劇百花齊放。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引爆話題之前,其實早有一些資格衝破台劇天花板的作品問世,例如《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一把青》。而近年的《出境事務所》、《麻醉風暴》(僅限於第一季)、植劇場系列和去年公視推出台語發音的《苦力》在在都證明了台劇早已從谷底爬出。
此次《誰是被害者》受到部分觀眾高度評價,不僅只是因為製作本身,題材為台劇少見的類型也是因素之一,有著 Netflix 品牌加持或多或少也影響著觀眾收看意願。
更重要的是,部分觀眾久違看了台劇,認為它比以往看過的作品都要精緻,便稱之為台灣電視圈一大突破。的確,《誰是被害者》在各方面執行上都有一定水準,雖不是頂尖模範生但也絕對在前段班,不過請別喚它作「神劇」,因為它真的沒這麼神。
←上一篇
驚!87歲周遊大陸旅遊重摔流血 李朝永緊急送愛妻入院
下一篇→
噓!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