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7 13:39
聯合報 蘇詠智
韋小寶與台灣觀眾的第一次接觸 慘澹收場
金庸武俠小說在華人區備受歡迎,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亦層出不窮 ,最早他的原著因在台被列為禁書,翻拍成的粵語武俠影片也自然甭想在台上映,所以始終未能掀起熱潮。直到民國65年、香港佳藝電視台推出首齣金庸武俠劇「射鵰英雄傳」,在香港突破百萬收視人口,原班人馬乘勝追擊再拍「神鵰俠侶」,逼得長期具備收視優勢的龍頭大哥TVB緊急籌備也是金庸小說改編的「書劍恩仇錄」應戰,「影視金庸熱」才真正燒起來。
這個階段的金庸話題,主要在小螢幕,和TVB同樣由邵逸夫掌理的邵氏影業,儘管也拍金庸電影,但反應多半不如電視劇熱烈,加上又不能進入台灣,完全無法和在台灣紅得發紫的古龍武俠片相比。金庸小說篇幅長、人物關係複雜,情節又曲折,比古龍小說不適合以電影的方式表現,電視劇的篇幅則恰恰好,多少造成金庸小說搬上大銀幕的障礙。邵氏金庸片評價大都不如古龍片和電視上的金庸劇,邵逸夫的生意經是只要有得賺就繼續拍,本來金庸片應該就不了了之,卻還是再接再厲拍了下去,到最後連古龍武俠片名導楚原都拍了「倚天屠龍記」,曾造成古裝黃梅調、宮廷史詩、風月喜劇等數波流行潮的超級名導李翰祥,也想要拍由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
李大導相中的題材,正是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鹿鼎記」起首還像是傳統武俠小說,到最後卻更像歷史傳奇,諷刺性十足,被視為金庸筆力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傑作。早在邵氏的電影版籌拍之前,佳視就已經拍成電視連續劇,由後來成為邵氏紅牌武旦的文雪兒反串韋小寶,與其他幾位女星大演喜趣感情對手戲,儘管頗具話題,無論收視或口碑都不理想,但這戲卻是「鹿鼎記」的第一個影視版本,距離全書連載完畢也才過了5年。
在此之前,李翰祥有拍過戰爭場面,卻沒拍過武俠電影,他的新嘗試肯定受矚目。而「鹿鼎記」有很多發生在宮廷內的人事角力情節,對於拍出「乾隆皇」系列清宮喜劇叫好叫座的他,應該是小菜一碟,由他執導的「鹿鼎記」,絕對值得期待。李翰祥選擇乾兒子汪禹演靈魂人物韋小寶,演乾隆皇被他捧紅的劉永扮康熙,常在他的風月片中寬衣解帶的陳萍飾演艷麗卻奸詐的假太后,看起來皆是完美的選擇。李翰祥一度考慮改片名為「假太監」,為幾位主角拍了定裝照後卻陷入停擺,他先去拍「乾隆皇與三姑娘」,「鹿鼎記」暫時擱置,最後被他放棄,他和汪禹也因此片鬧不愉快,有一段時間互相迴避。
那時的汪禹在邵氏相當風光,演過好幾部擔任主角的電影,盛氣凌人。李翰祥雖不拍「鹿鼎記」,幾年之後片子轉到另一位導演華山手上,男主角人選還是汪禹。其實汪禹擅演古靈精怪的小子,邵氏旗下也就屬他最適合扮演韋小寶。華山找了精研各類小說、本身也擅寫作的沈西城改編劇本,沈西城對於韋小寶鬥海大富和假太后這兩段最感興趣,一早就決定把眾多人物、支線情節都刪掉,只保留這兩大部分的內容為主軸,沒想到已經把原著大刀闊斧刪節,長度竟然還足以拍兩部90分鐘的電影,華山只得再找資深編劇司徒安做精簡,才能將劇本完成。
華山執導的邵氏版「鹿鼎記」,從韋小寶誤打誤撞進了宮,和康熙不打不相識,計殺鰲拜,在海大富與假太后的生死鬥之中找出一條活路,最後趁尚未惹禍上身前帶著銀兩回到揚州、買下麗春院做為結局,書中的情愛橋段大都捨棄,7個老婆也只出現了小郡主沐劍屏和其師姐方怡,以及愛捉弄韋小寶的建寧公主等3位。台灣赴港發展的女星廖麗玲飾演建寧公主,無論戲分或演出,都最為搶眼,可惜此版影片韋小寶並沒有特別的戀愛場面。另一位台灣前往香港發展而成就豔星之名的邵音音,演韋小寶的應召女母親,戲份不多卻將這人物演得活靈活現。香港豔星楚湘雲扮太后,雍容華貴的美麗很符合觀眾對清朝貴婦的想像。
邵氏版「鹿鼎記」雖未能將原著精華全部具象化,然而節奏緊湊流暢,演員表現大都精彩,在有限的範圍內盡可能忠於原著,反倒比日後周星馳主演、將原著改編地面目全非的純搞笑版本更能讓書迷認同。只是在香港上映時,金庸電影仍未發燒,賣座平平,兩個月後在台灣的暑假第一檔上映,同檔剛好碰上「絕地大反攻」和「我愛夜來香」這兩部大片,盜版影帶已經上市,票房大受打擊,完全沒有引起注意。隔年香港TVB再次把「鹿鼎記」拍成連續劇,「梁朝偉加劉德華」的組合引爆收視狂潮,「鹿鼎記」這個故事才真正在台港觀眾間紅了起來。
★★★更多「電影時光機」內容,請上「噓!星聞」觀看!★★★
←上一篇
放棄生子念頭 林美秀「這年紀懷孕會上社會新聞」
下一篇→
噓!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