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3 13:05
聯合報 蘇詠智
經典蝙蝠俠紅遍全球 偏偏在台灣慘跌一大跤
美國觀眾心目中經典的「蝙蝠俠」亞當韋斯特上週在美逝世,與年輕觀眾熟悉的米高基頓、克里斯汀貝爾、班艾佛列克等人不同,亞當韋斯特是影集版「蝙蝠俠」的主角,只在大銀幕上以「黑暗騎士」的身分亮相過一回。儘管如此,他卻堪稱史上第一位引起國際轟動的蝙蝠俠代言人,影集版不只至今仍常在美國有線頻道首播,五彩繽紛的視覺風格、每當蝙蝠俠與羅賓拳打惡人時會出現類似漫畫的「砰」或「磅」等字樣,更是令粉絲永難忘懷。
亞當韋斯特長得高大英挺,輾轉進入演藝圈後,發展一直不算順利,直到37歲那年獲選在影集「蝙蝠俠」中扮演男主角,才聲譽鵲起,成為北美地區與國際間知名的影集男神,大受歡迎。「蝙蝠俠」是DC漫畫的超人氣英雄,在漫畫推出後的4年就跳上大銀幕,被拍成一系列的黑白連續影片,由於籌拍時二次大戰還未結束,所以布魯斯韋恩對決的並非漫畫裡的死對頭像是企鵝、小丑、貓女等等,而是卯上日本潛伏在美國的間諜。黑白版的電影由路易威爾遜主演,在二戰結束後才來到華人區上映,上海戲院放映時譯名叫「蝙蝠人」,類似「蜘蛛人」、「鋼鐵人」的命名模式。民國37年春節來到天津的戲院上映,片名卻除了「蝙蝠人」之外也有的戲院改成「蝙蝠怪人」,今日響徹雲霄的「蝙蝠俠」稱號,則在當年報紙廣告標語中已出現。
「蝙蝠人」在春節檔大受天津的影迷歡迎,票房鼎盛,不過對於並不太熟悉美漫的抗戰後大陸觀眾,片商顯然下了番功夫要讓他們了解片子風格,因而打出「新封神榜」或是「美國的封神榜」之類形容詞。蝙蝠俠的助手羅賓,也被套用「水滸傳」的典故、被取名為「賽時遷」,十分的華文化。台北市的戲院在光復後也曾經上映這部片,仍沿用「蝙蝠人」的片名,過了將近10年,再度在台重映,片名卻被改成「蝙蝠奇俠」,離現在大家熟知的「蝙蝠俠」愈來愈接近。
或許因為「蝙蝠俠」在華人區初登場雖反應不差,卻沒有帶動華人讀者閱讀美國漫畫的風潮,等到亞當韋斯特的彩色版「蝙蝠俠」影集轟動全美,台灣那時還只有台視這個頻道,中視、華視都尚未創立,台視手上一堆受歡迎的影集都播不完,沒有選購這齣戲。「蝙蝠俠」在首季與第2季之間曾推出了電影版,亞當韋斯特原本意願不高,在得知若執意不拍、劇組寧可找別人接手後改變心意,劇組也答應他的要求,讓布魯斯韋恩的戲份比例加重,不必特別長時間被包在不舒服的蝙蝠裝之下。「蝙蝠俠」影集的電影版內容還算豐富,布魯斯的老對手包括企鵝、貓女、小丑、謎天大聖都登場,噱頭多又熱鬧。
既有娛樂性豐富的內容,又有特效動作的賣點,片商繼當年的天津戲院將「蝙蝠人」當成賀歲大片,再一次安排蝙蝠俠陪觀眾過春節。但與民國37年有些不同,那時的台灣影迷喜愛看歐美的間諜片、戰爭片、甚至西部片,「超級英雄」仍然不是大家熟悉的東西,更何況「蝙蝠俠」影集在台灣還未播出,於是片商將中文片名取為「飛天俠」,還打出「世界暢銷名著小說『蝙蝠人』搬上銀幕」。至於羅賓、企鵝、貓女、小丑、謎天大聖被翻成小飛俠、毒企鵝、貓女人、笑面鼠與催命鬼,鎖定小朋友及闔家大小觀眾。結果台灣觀眾反應十分冷淡,即便在最容易吸金的春節大檔,「飛天俠」的賣座仍舊淒慘,才撐到初十就下片,西門町的龍頭戲院換上法國女導演安妮華達的經典作品「幸福」,因為「飛天俠」票房遠比預期差,反倒讓台灣觀眾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欣賞到法國藝術精品。
電影版「飛天俠」在台賣座鎩羽而歸,影集版4年之後總算由中視買進播出,排在周末下午,譯名終於改成了通用至今的「蝙蝠俠」,亞當韋斯特才開始在台灣成為被人熟知的名字。台灣觀眾好不容易接受了「蝙蝠俠」影集,美國的製作單位卻覺得特效成本愈來愈花錢,ABC電視網決定不再續做,NBC本想接手,表態後卻發現所有布景都已經拆掉,只好忍痛看著這齣收視依舊不差的名劇走入歷史。 亞當韋斯特本來差點還有機會要扮演另一位銀幕英雄—007詹姆斯龐德,原來史恩康納萊、喬治拉贊貝接連掛冠求去,第7集「金鋼鑽」計畫要再換人主演,製片單位一度考慮改由美國男星演龐德,亞當韋斯特是他們積極遊說的人選,亞當自己卻堅信龐德仍該是英國男星飾演才對味,拒絕接受,就此和在大銀幕躍登巨星的機會擦身而過。
影集「蝙蝠俠」在台播畢之後,「飛天俠」又再度於戲院重映,片名卻很詭異的改為「超人大戰魔鬼黨」,電影廣告上還提醒觀眾「請認明:胸前有蝙蝠標誌的超人」,其實電視台已有在播「蝙蝠俠」的卡通,片商此舉讓人難以理解,賣座當然沒比上一次好到哪兒。
←上一篇
陳小雲消失26年現況曝光!驚爆半修行狀態「已出家」
下一篇→
噓!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