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3 14:11
聯合報 記者黃保慧/即時報導
快訊
Lollipop翻紅能繼續合體?王子點名「他」時間太難喬
金馬得主驚傳離世!家屬證實「昨夜長眠」享壽81歲
2022年獲得第5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攝影師張照堂今(3)日傳出離世消息,影像文化獨立刊物「VOP」代家屬公布遺憾消息,哀痛表示:「非常沉重地代家屬通知大家,敬愛的藝術家張照堂老師於昨夜長眠,享年81歲。張照堂的創作橫跨電影、電視、紀錄片、實驗電影與靜態攝影等視覺藝術,長年投身編輯、策展與教育,對台灣攝影暨影像文化發展的影響巨大。」
「攝影之聲」也表示:「非常沉重地代家屬通知大家,敬愛的藝術家張照堂老師於昨夜長眠,享年81歲。」
聲明全文:
張照堂生於1943年,自1968年加入中視新聞後,經手「六十分鐘」、「映象之旅」、「芬芳寶島」等電視紀錄片系列專題的攝製。節目中他秉著一貫的關懷視角,將鏡頭瞄準台灣在地文史、鄉土風情和素人藝術家,貼近人民與土地的內容獲得廣大迴響,更於1980年以「古厝」和「王船祭典」連番獲得金馬獎與金鐘獎的肯定。
非常沉重地代家屬通知大家,敬愛的藝術家 #張照堂 老師於昨夜長眠,享年81歲。
張照堂的創作橫跨電影、電視、紀錄片、實驗電影與靜態攝影等視覺藝術,長年投身編輯、策展與教育,對台灣攝影暨影像文化發展的影響巨大。
張照堂於1943年生於台北板橋,初中時因為哥哥借他一台相機,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高中時期參加攝影社,隨擔任指導老師的攝影家鄭桑溪拍攝,展開影像探索。1960年,張照堂就讀台大土木工程系,卻傾心文學與藝術,受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與現代主義思潮影響,開啟他概念性與實驗性的攝影創作。
1965年,張照堂與鄭桑溪舉行「現代攝影雙人展」,其視覺風格穎異的作品有別於主流的沙龍傳統而引發注目討論。其後,他陸續參加「現代詩展」(1966年)、「不定型展」與《劇場》雜誌的電影發表會(1967年),發表攝影裝置作品與實驗影片,追尋前衛的藝術表現。
1968年起,張照堂開始在中視擔任攝影記者,參與製作眾多膾炙人口的電視紀錄專題並尋求突破。其中包括1970年代在《新聞集錦》單元中,以結合鄉土民俗與西方音樂的大膽嘗試,令紀錄片耳目一新;以及於《芬芳寶島》系列,攝製《大甲媽祖回娘家》等多部生動記錄台灣民間傳統的重要影片;作品《古厝》與《王船祭典》不但分別獲頒金馬獎及金鐘獎的肯定,1980年代他參與編導攝製的《美不勝收》和《映象之旅》系列,也以具文學性的音像表現和人文關懷,為台灣的影音紀錄敘事展開新頁。
此外,張照堂也擔任電影攝影師,作品包括1973年所攝製的《再見中國》(唐書璇執導),以及皆拍攝於1984年的《殺夫》(曾壯祥執導)、《唐朝綺麗男》(邱剛健執導)與《淡水最後列車》(柯一正執導)。
同時,他持續從事靜態攝影創作、書寫,參與編輯出版與展覽策畫,留下眾多經典作品,對攝影後進影響甚鉅。他進行調查撰述的《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1988年),是開啟探尋二十世紀台灣攝影家早期創作歷程的重要參考資源;而其編輯的《台灣攝影家群象》(1989年)則是少見引介台灣先行代攝影家與當代攝影家的系列叢書。其主要影像作品集包括《歲月風景》(2010年)、《歲月印樣》(2010年)、《歲月照堂》(2013年)與《歲月・定格——張照堂》(2017年)等。而他的個人文集《文。張照堂》(2018年)則集結了他自1960年代以來涵蓋攝影、音樂、戲劇等多樣的書寫。
1990年代中,他開始在超級電視台製作《調查報告》與《生命告白》等紀錄報導系列,並於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任教,同時參與推動了首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由於對藝術和教育工作的付出與成就,張照堂曾獲頒國家文藝獎(1999年)與行政院文化獎(2011年),為台灣唯一獲得這兩項榮譽肯定的攝影家;近期他則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2022年)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2024年),表彰其對台灣紀錄片與實驗電影的創作及文化的推進及影響。
2024年4月2日晚上11點,張照堂於台北逝世,享年81歲。
本社有幸曾為張照堂老師出版《張照堂專號》(2013年)與《文。張照堂》,深深感謝照堂老師自《攝影之聲》創刊以來所給予的指引、鼓勵與愛護。願親愛的老師安息,在此揮手淚別,送行歲月⋯⋯
「那些無法化成影像的歲月,那些擦肩而過或已然忘卻的歲月點滴,因為書寫而或顯現微光⋯⋯」張照堂說,「路的末端有光嗎?不知道,繼續找路就是了。」
←上一篇
要自由!NewJeans宣布解約後IG開新帳號 成員合體露面認證:真的是我們
下一篇→
噓!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