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謝侑芯猝逝變凶殺案 家屬聘請大馬一線律師團應戰
蔡明亮新作「夜行」捷克取景首映 攜手台捷學生創作
		李康生身穿一襲紅色袈裟,緩慢步行在捷克小鎮伊赫拉瓦,穿梭在朦朧的霧氣與黃葉滿地的公園。這些充滿詩意的畫面,出現在知名導演蔡明亮「行者」系列的最新作品「夜行」,這部片1日在捷克伊赫拉瓦影展首映。
「夜行」(Night Journey)總長僅38分鐘,是蔡明亮行者系列中最短的作品,且拍攝與後製也僅用約10天完成。蔡明亮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次和捷克知名電影學院FAMU與伊赫拉瓦影展(Ji.hlava International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合作,拍攝計畫與過往不同,製作過程比以往更緊湊、機動性更強。
蔡明亮分享,過去拍「行者」時,他通常會花許多時間熟悉拍攝地點,觀察城市景觀,休息後思考怎麼拍。由於這次拍攝時間短,他坦言有些緊張,「思考時間不多,不知道會拍成什麼樣子。」但看到最後的成品,他笑著說:「很好,我自己很喜歡。」
蔡明亮也說,「這次與學校的合作經驗非常順利。」他與團隊先是在十月下旬與學生來到伊赫拉瓦(Jihlava)場勘與拍攝,接著返回布拉格FAMU工作室後製,並讓學生參與剪接、聲音設計與調光等流程,當中除了捷克學生外,還包含FAMU的台灣留學生參與。
對於「行者」想傳達的訊息,蔡明亮表示,希望李康生的走路,讓觀眾看到不同步伐,感受當代人的心理節奏非常快,「人們總是在追求某些東西。」
他說:「我想用李康生的慢走來表達我對『速度』的懷疑——對人的心理速度的懷疑,對整個世界運轉的懷疑。」
蔡明亮回憶,拍攝那幾日,李康生赤腳走在街道上,天氣其實非常寒冷,「每拍一個鏡頭,都準備了一盆熱水給他泡,讓他全身暖起來。」
●赴捷克純樸小鎮取景 捕捉霧氣與秋日詩意
蔡明亮分享,雖然他因獲頒伊赫拉瓦影展的「世界電影貢獻獎」而造訪這裡,但他幾乎已忘記城市的樣貌,只記得曾有一場霧,「那我來拍霧好了。」
他笑說,這個想法也讓他不安,「因為霧不會聽我的話,說不定整個拍攝期間根本遇不到霧。」後來在拍攝期間,他只遇到一場霧,也成為影片中的重要鏡頭。
談起伊赫拉瓦,他形容它是個歐洲典型純樸、安靜的小鎮,公園很漂亮,尤其秋天滿地黃葉,附近還有一些古老的教堂。伊赫拉瓦很單調,沒有傳統市場,白天人不多,夜晚更冷清。「在這個好像在睡覺的城市裡,我就想:還有什麼細節可以找到?」
他坦言,拍攝前很焦慮,不知道該拍什麼。為了尋找靈感,他與學生一起在城市探勘,走訪倉庫、教堂,甚至移動到了郊區,「最後我還是決定把重心放在伊赫拉瓦這個小城。」
他觀察到街上櫥窗賣的是老式衣服,「我也找到一條龍,那條龍其實蠻醜的,但有一點趣味。我就想能拍的就拍。」
●聲音打破沈悶 巧遇命定之貓如魔幻時刻
蔡明亮表示,「夜行」中多次出現紅燈的聲音,而最完美的是片中很長的紅燈,提醒觀眾時間的流動。另外,教堂鐘聲也特別動聽,城市本身像一片沙漠,鐘聲、車聲、街道聲反而成為影片的節奏,使作品不會過於沉悶。
蔡明亮回憶拍攝過程中,有一幕貓出現了,幾乎像命定一般,「那是個魔幻的時刻。」雖然貓一度走出鏡頭,蔡明亮以為畫面沒了,但貓又自己回來。「最奇怪的是,我們現場有很多人,牠卻好像覺得那裡是自己的客廳一樣,自在地走過去。」
而在「夜行」中,還有幾幕是捷克觀眾在電影院觀賞蔡明亮「行者」的畫面。蔡明亮坦言,面對觀眾觀看「行者」是現實甚至殘酷的經驗,「有人會睡著,有人會離開,你知道那不是一個容易的觀看。」
然而,這次拍攝觀眾看「行者」的過程,反而讓他重新獲得信心,「觀眾在看我的『行者』,而你們又在看這部新作品。這是一個我一直想實現的對話。」
他也分享,這次與學校的合作經驗非常順利,「從拍攝到後期都進行得很好。可能最難的是剪接,因為從來沒有人可以剪「行者」,每一次都要我在旁邊做決定。」
蔡明亮說:「我的電影不複雜,反而是剪掉的藝術——不要這個,不要那個。聲音、攝影與剪接都不要太複雜。」
   知名導演蔡明亮「行者」系列的最新作品「夜行」和捷克知名電影學院FAMU合作,讓台灣與捷克學生深度參與剪接、聲音設計與調光等流程,並在校內舉行試映會。 圖/中央社
	
←上一篇
黃明志捲入網紅命案…駁斥吸毒!尿檢驗毒4陽性遭狠打臉
下一篇→
						
						
						
						
						
						
						
						
						
						
						
噓!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