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孔劉紅利兩年效應遞減 梁赫群密切關注:他若不紅最慘的人是我
你沒看過的傳奇球星席丹!國家影視聽中心12月特別企畫
提到法國足球傳奇巨星席丹,除了著名的「席丹頭槌」,你還認識他多少?國家影視聽中心十二月特別企畫「記憶在張望:肖像・電影」,集結6部以「人物」為題的作品,除了以前所未見的視角重新認識球星席丹,更想用選片重新思考:如果沒有劇情、沒有對白,一個人可以如何被影像呈現?
法國球王席丹的球迷遍佈全世界,球員生涯中以精妙的球技創下無數個人紀錄。球迷們總是會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在賽場上不可思議的盤球過人與得分的球賽轉播畫面,但我們卻很少有機會以超近特寫距離觀察席丹在賽場上的調息、喘氣,判斷球路時的神色變化,「席丹:21世紀的肖像」(2006)在單一場比賽裡用了與轉播球賽截然不同的視角,你會發現一代傳奇的另種模樣。
用影像記錄人物,「記憶在張望:肖像・電影」的選片當然也少不了關於攝影的作品!兩部短片的連映「桃生攝影室」(1997) +「自我與他者」(2000)絕對會讓攝影迷愛不釋手。攝影師李桃生在阿姆斯特丹街區經營了一間照相館,他不會說荷蘭語、靠著比手畫腳幫客人拍照。
以16mm膠捲放映的「桃生攝影室」中有迷人的即興互動和爵士樂節奏剪輯,那一張張肖像也成為1990年代阿姆斯特丹的全球村縮影。「自我與他者」聚焦日本攝影家牛腸茂雄,他一生與病痛、殘疾共存,年僅36歲就離開人世,卻以犀利而純真的鏡頭,留下無數人物肖像攝影作品,並啟發了國際名導濱口竜介創作「睡著也好醒來也罷」。
紀錄片導演佐藤真以牛腸茂雄的攝影作品、錄音、信件做為素材,並邀請日本影帝西島秀俊做為主述旁白,透過聲音和影像的重新堆疊,邀請觀眾與自我、他者再次坦誠相見。
少了打倒風車、把羊群當作軍隊廝殺的荒謬事,世界名著「唐吉訶德」裡的唐吉軻德和侍從桑丘的旅程,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騎士的漫遊」(2006)把虛構小說人物做為主角,找來素人演員、全片使用自然光長鏡頭拍攝,把英雄旅程變成行走冥想,談信仰與理想,也聊日常。
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的人生在「維根斯坦」(1993)被拆解為一幕幕舞台場景,天才兒童的超齡發言和矛盾大人的笨拙無助形成對比,導演德瑞克賈曼利用黑幕、色彩鮮豔的戲服與機智幽默的對話,讓哲學思想變成可見又可感的影像。
英國前衛影像的重要先驅,蘇格蘭詩人、導演瑪格麗特泰特,透過實驗性的影像手法呈現詩的氛圍,獨樹一格的作品風格啟發導演夏洛特威爾斯拍攝「日麗」。泰特在「在其所在:瑪格麗特.泰特」(2022)藉由錄音檔案、手稿、聲響與風景的拼貼,還原出她的故土奧克尼「地方」的質地,在遠離喧囂、平靜的小島上,處處都是泰特生活和創作的軌跡。
「人」難以被簡單描繪,因此影像作品中的肖像也不會是既定樣貌。我們如何被觀看、被理解,也來自觀者的感知與想像。國家影視聽中心十二月特別企畫「記憶在張望:肖像・電影」。 「席丹:21世紀的肖像」(2006)呈現法國足球傳奇巨星席丹的另種模樣。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上一篇
范冰冰奪金馬影后疑遭打壓!微博全面噤聲、刪文 張鈞甯低調祝賀
下一篇→
噓!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