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 09:00
噓!星聞 凱特C
冷峻色調裡的低語:《懸案解碼》非解謎遊戲,而是療傷之旅

如果你是史考特法蘭克(Scott Frank)的追隨者,那麼 Netflix 全新影集《懸案解碼》(Dept.Q)絕對不能錯過。從 2017 年撰寫《羅根》(Logan)、執導《無神之境》(Godless),到 2020 年憑《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獲得高度評價,史考特法蘭克一向擅長以冷峻色調與細膩視角處理故事。《懸案解碼》則延續這樣的美學基調,帶來一部兼具懸疑與心理深度的作品,不僅關於破案,更是一次直視傷痕與沉默的凝望。
這部劇改編自猶希·阿德勒·歐爾森(Jussi Adler-Olsen)的暢銷小說,由馬修古迪(Matthew Goode)主演。故事從一名自負的警探展開,他因任務受重創,被迫脫離一線,調任至一個幾乎形同閒置的單位。這裡本是聚集「棘手人物」的地方,卻意外成為他帶領同樣不被重視的同僚,重新翻查一宗四年前失蹤案件的起點。
《懸案解碼》劇照/Netflix
表面上,這只是另一個「懸案重啟」的故事框架,但《懸案解碼》的吸引力並不在於最後的兇手揭露,而是調查過程中,如何透過倖存者斷裂的記憶與邊緣群體的片段視角,拼湊出無法輕易言喻的現實。導演將焦點放在「傾聽」而非「解謎」,因此懸案成為探索人心與傷口的切入口。
史考特法蘭克的功力尤其展現在鏡頭語言中。許多留白場景看似沒有實質上的進展,卻暗自累積壓力,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無法訴說的痛苦,像在強迫觀者與角色一同陷入沉默。這些手法讓「無聲」本身成為線索。
新部門的存在本身就帶著嘲諷意味。官方名義上是調查懸案,實際卻像是一個將「不合群者」逐出體制的手法。然而,正是這些被排擠的人,因為與權力核心保持距離,反而能以不同角度重新審視被塵封的事件。
《懸案解碼》劇照/Netflix
不同於多數懸疑劇靠著快節奏與不斷翻轉維持緊張感,《懸案解碼》刻意放慢步調,緩慢的運鏡與長鏡頭,讓觀眾必須耐心跟隨角色逐步靠近事實。每一次線索的出現,都伴隨一段停頓,像是在提醒觀眾:追尋答案並非炫技的遊戲,而是一段需要傾聽與理解的過程。這樣的手法或許不符合所有觀眾的期待,尤其對習慣快節奏敘事的人來說可能顯得冗長,但它同時提供另一種觀影體驗,讓觀眾在劇終後,帶著靜默的餘韻去思考:「這些跡象,是否早已存在?」
在一個「揭開兇手」幾乎是懸疑劇唯一終點的時代,《懸案解碼》走向了另一條路。它沒有讓人拍案叫絕的反轉橋段,而是穩穩地持續推進,帶領觀眾和角色一起在縫隙裡尋找被忽略的細節。它並不追求爆點,而是強調答案往往存在於看似不起眼的片段,只是我們缺乏耐心去看見。
《懸案解碼》劇照/Netflix
←上一篇
張曼玉遭騙財騙色!王晶親曝難堪過往「感情路上總不快樂」
下一篇→
噓!留言